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
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朗读万里通秋雁,千峰共夕阳。
旧游成远道,此去更违乡。
草露深山里,朝朝落客裳。
多惭恩未报,敢问路何长。万里通秋雁,千峰共夕阳。旧游成远道,此去更违乡。草露深山里,朝朝落客裳。

刘长卿(约726 — 约786),字文房,汉族,宣城(今属安徽)人,唐代诗人。后迁居洛阳,河间(今属河北)为其郡望。玄宗天宝年间进士。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,后为长洲县尉,因事下狱,贬南巴尉。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,知淮西、鄂岳转运留后,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。德宗建中年间,官终随州刺史,世称刘随州。
《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》刘长卿 古诗赏析
公元772年(唐代宗大历七年)左右,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,以监察御史、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,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。题中的鄂州,在今湖北省鄂城县,是转运使署所在地。
首联从御命赴任写起。“多惭恩未报”系泛泛铺垫之笔,主要是用以引出下句?!案椅事泛纬ぁ保砻嫠坪踉谔轿事吠疽T妒导始脑⒍匀松返奶剿?。第二联承“路何长”写次岘阳馆所见之景?!巴蚶锿ㄇ镅恪本洌布脑⒆攀俗约憾嗄昀椿潞F醇按诵兄新猛纠投僦?。“千峰共夕阳”句,这里的“千峰共夕阳”,透露着旅途孤寂,只能跟千峰共赏夕阳之意。当然,此次赴任,诗人大可游山玩水、逍遥自在的,他在旅途中的这样劳顿孤寂之感,读者只能从他“路何长”一语中所透露的仕途坎坷之感中找到一点线索。第三联,缴清题目中的“怀旧居”?!熬删印庇泻慰苫常兄蛔治吹?,可见此诗意不在独居。诗里略略点了一下现在离家乡和旧居越来越远了,不过是想加强“路何长”的感慨。
末联重道旅况,回应首联的“路何长”。诗人虽然说的是旅途跋涉的风霜劳顿,读者却可从中读出诗人回忆十数年的宦途,设想未来时的怅惆与踯躅?!案椅事泛纬ぁ笔钦馐资那楦兄飨撸擞谄渲腥谧⒘朔饨ㄉ缁嶂幸桓鲇欣舾啥矣诟斩干系恼敝斗肿拥挠锹呛头呖?。
刘长卿曾以“五言长城”自诩,尤工五律。这首诗运用贴切精工、凝炼自然、清秀淡雅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来写景抒情,诗的感情真挚动人,风格上则工秀邃密而又委婉多讽。为此卢文弓召在《刘随州文集题辞》中,也指出刘诗“含情悱恻,吐辞委婉,情缠绵而不断,味涵咏而愈旨”。
《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》的诗词大意
多惭愧恩未报,请问路漫长。万里通秋雁,千峰共夕阳。
旧游成远方,这是去更远离家乡。
草露深山里,朝朝落客衣。
*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(AI),仅供参考
